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观察着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眼睛里闪着光,我就知道,我们做的一切都值得了,”她说道,“击道不只是爱游戏体育竞技,更是成长的伙伴。”
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活动正逐步恢复活力,作为协会分管青少年发展的负责人,王钰在过去几个月里全力推动击剑场馆安全复训、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青少年赛事,并倡导“快乐击剑”理念,她强调,后疫情时代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价值愈发凸显。
“最让我触动的是,一个孩子第一次回到场馆时,兴奋地跑遍每个角落,摸摸剑道,拍拍计时器,仿佛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,”王钰回忆道,疫情期间,许多小剑客只能通过视频课程维持训练,缺乏实战交流和场地体验,协会调查显示,超过六成的青少年学员在居家期间训练量下降明显,部分人甚至考虑放弃。
为此,王钰和团队制定了周密的复训方案。“安全是第一位的,我们要求所有场馆严格消毒、控制人数、测量体温,同时创新训练形式,避免孩子产生恐惧心理。”她介绍说,协会还推出了“重返剑道”系列活动,通过趣味挑战、勋章奖励等方式激发参与热情。
朝阳区一所小学的击剑教练张老师证实了这一变化:“复训初期,孩子们确实有些生疏,动作僵硬,体能下降,但在王秘书长倡导的‘渐进式回归’理念下,我们设计了大量游戏化训练,刺中气球’‘躲避剑客’等,现在他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,出勤率稳定在九成以上。”
在王钰看来,击剑对青少年的价值远超运动本身。“这是一项‘智者运动’,需要瞬间判断、策略思考和情绪控制,我们不该只盯着奖牌,更要关注孩子通过击剑获得了什么。”
她举了个例子:一个原本内向的八岁女孩,经过两年击剑训练,不仅在市赛中获奖,更在课堂上变得敢于发言。“击剑教会她,面对挑战时要冷静观察、果断出击——这种品质会伴随一生。”
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李明分析认为:“击剑运动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抗压能力,疫情期间,青少年心理问题凸显,而击剑这种兼具个体竞技和礼仪规范的运动,能帮助他们释放压力、建立自信。”
数据显示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注册人数已从2020年的不足三千人恢复至目前的近五千人,虽然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,但回升趋势明显。
疫情期间,北京市击剑协会并未停滞不前,在王钰的推动下,协会开发了“云端剑道”线上教学平台,邀请专业教练录制课程,并组织了一系列虚拟赛事。
“一开始纯属无奈之举,后来我们发现,线上平台反而打破了地域限制,”王钰说,“一位郊区县的孩子通过线上课程入门,现在已成为区代表队的苗子。”

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“混合模式”在复训后得以保留,协会每月举办的“京华剑客”线上挑战赛,吸引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小剑客参与,线下训练更注重实战体验和社交互动,形成互补。
“未来的击剑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,”王钰认为,“线下培养剑感、礼仪和实战能力,线上提供灵活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。”
随着击剑运动恢复,如何平衡竞技水平提升与大众普及成为新课题,王钰坦言,部分家长过于急功近利,希望孩子快速出成绩,这违背了击剑教育的本质。
“我们正在调整青少年赛事体系,增加U8、U10等低年龄组的参与性和趣味性,降低竞技压力。”她介绍说,协会还推出了“星级评定”制度,从技术、礼仪、理论等多维度评价学员进步,而非单纯看重比赛名次。
这一改革得到不少家长认可,女儿学习击剑三年的刘女士表示:“现在孩子不再为输赢哭鼻子,而是真正享受比赛过程,她常说,‘妈妈,我今天交到了新朋友’,这比拿到奖牌更让我高兴。”
面向未来,王钰和协会有着更宏大的规划。“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更加包容、多元的青少年击剑生态。”
具体措施包括:推动击剑进入更多中小学体育课程;设立公益基金,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训练;开发适合特殊需求儿童的适应性击剑课程;加强与国际击剑组织的交流,拓展青少年国际视野。

“不久前,我们组织了一场融合击剑活动,有健全孩子,也有视障和听障孩子参与,当看到他们通过击剑建立联系、互相鼓励时,我深刻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真正魅力,”王钰动情地说。
在她看来,后疫情时代,社会更需要击剑所倡导的“尊重、勇气、智慧”的精神。“当孩子站在剑道上,他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进攻和防守,更是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,如何尊重对手与自己。”
夜幕降临,训练馆的灯光依然明亮,又一批小剑客结束了训练,边走边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精彩对决,王钰站在门口与每个孩子道别,不时摸摸这个的头,拍拍那个的肩。
“我相信,通过这些孩子的笑容,击剑运动将在北京乃至全国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,而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为他们搭建舞台,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在击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。”